在报社从事新闻工作的人。曾经在乐山晚报、乐山日报、三江都市报当过记者、修改、责编,虽然脱离多年,但对那些真实的老报人,有新闻抱负的长辈,一直满怀敬意。而称得上乐山报界孤勇者的,自然是他,王达非,民国时的乐山籍记者,今人多已不知,哪怕是乐山媒体人,恐怕也无几人知之,所以作此文以留念。
沪上起程:铅字间的觉悟1920年代的上海滩,26岁的来自峨眉罗意图青年王达非在一家报馆制版车间静心劳动。铅字滚烫,油墨冲鼻,他却从言外之意窥见了一个欢腾的我国——五卅惨案的血泪、北伐军号角声中的期望,都在排字架上跃动。这份车间里的“启蒙”,让这个四川青年决意以新闻为剑,刺向年代的阴霾。
巴渝淬火:笔锋初试惊山城1933年,重庆《商务日报》修改部多了一个操着峨眉口音的年青编缉。当其他报纸对“剿共”树碑立传时,王达非以“江流”为笔名,在《四川经济溃散之谜》中痛陈:“苛捐杂税猛于虎,百孔千疮非战之罪!”文章引发轩然,报馆被间谍跟踪,却让“江流”之名响彻西南报界。
办报三劫:查封声中见风骨1936年,他与友人集资兴办《齐报》,揭穿成都米商奇货可居,发行三日即被冠以“鼓动粮荒”罪名查封。1940年“抢米事情”中,他执笔揭穿间谍诡计,报社遭坏人血洗。记者朱亚凡被当街枪杀时,手中还攥着王达非编撰的揭穿手稿。1945年,他率团队将潘文华将军的报纸打造成“民主堡垒”,直至蒋介石亲派间谍夺权。停刊当日,数千市民自发在报馆门前燃烧假《》。
商海藏锋:猪鬃里的暗码战被逼转入商界的他,把利昌贸易公司总经理室变成地下情报中枢。一船船猪鬃出口单据里,藏着川军设防图;香港复昌公司的账本中,记载着华南敌特网络。军统三次抄家,却一直抓不到这个“戴着金丝眼镜的赤色商人”的凭据。
至暗时间:未冷的铅字终见光1955年,受潘汉年案牵连入狱的他,在审问室写下最终一份“报导”:“新闻人只忠于线年大会上,旧部捧出泛黄的《工商导报》,头条赫然是1946年他写的社论:“前史如江流,终将清洗浑浊。”
今日,且不说王达非先生当年供职或兴办的报纸了,数字年代,即使是近年来的报纸也已日渐凋谢,如我曾供职的三江都市报,现在也早已云消雾散。当咱们在数字激流中追逐流量时,是否还记得那个用铅字与子弹赛跑的身影?王达非的办报生计告知咱们:真实的新闻人,从不是年代的记载者,而是良知的守卫者。那些被查封的报头、染血的稿纸,至今仍在前史深处铮鸣——那是我国报人用生命刻下的墓志铭。